美国一纸关税令,竟亲手将自己的港口推入寒冬。
美国计划于2025年10月对中国船舶征收高额港口费,试图借此重振美国造船业。他们或许设想了无数种中国的应对方式,却唯独没有料到这一种——中企直接转身,集体撤离美国港口。一场由美国主动挑起的贸易博弈,很快演变成一出“搬石砸脚”的讽刺剧。
根据美方规定,中资运营的中国造船舶将被征收每吨50至140美元的费用,其他中国造船舶也须按箱或吨位支付高额费用。这意味着,一艘中型货轮单次停靠美国港口的成本可骤增数百万美元,即便空船也不例外。世界航运理事会毫不客气地批评:这好比向空驶卡车收取满载通行费。
表面说是为了复兴美国造船,实则剑指中国海运。中国手握全球98%的船舶订单,而美国不足1%,其国际商船队规模仅存约80艘。实力如此悬殊,美方想靠收费扳回一城,无异于以卵击石。
中方没有抗议,没有犹豫,而是以市场的方式作出反应。中远海运、东方海外等企业迅速调整航线,减少停靠美西港口,转而经墨西哥、加拿大等第三国港口中转。一条从青岛到墨西哥恩森纳达的新航线,运输时间比传统美西港口缩短七天,还完美避开额外费用。
供应链的转移比预期更快。海洋联盟内开始大规模置换船舶,将中国造船只调往东南亚、拉美和非洲航线。马士基、达飞等国际航运巨头也同步调整,悄然削弱美国港口的全球地位。
数据显示,政策落地后五月,美西港口吞吐量明显下滑。至九月,洛杉矶和长滩港集装箱量同比下降超两成。码头工人面临失业,物流网络遭遇冲击,零售商库存告急。美国零售联合会预计,下半年进口规模将缩减20%。
更有意思的是,为应对中国船舶退出,美国进口商不得不高价租赁他国船只,导致商品到岸成本整体上涨11%。这些费用,最终全部转嫁至美国消费者。
一场意在保护国内产业的收费政策,反而推高了本国通胀、削弱港口竞争力、加剧供应链动荡。这不是“去风险”,而是“造风险”。
中方反应冷静且迅速。商务部早在二月就指出该政策违反世贸规则,四月则启动对美国港口服务的反倾销调查,并增加对中企的航线调整补贴。中国没有跟随美国打关税战,而是依托自身市场优势和供应链韧性,加快多元化布局。
事实上,中国对美出口占比已从2018年的19%降至2024年不足15%,而对东盟和“一带一路”国家的贸易比例大幅上升。中欧班列、中老铁路等陆路通道持续扩展,与海上网络形成陆海联动。一个不再以美国为中心的贸易新格局正在形成。
美国原本希望借此压制中国海事影响力,结果却加速了全球贸易的“去美国化”。墨西哥恩森纳达港、加拿大温哥华港、马来西亚巴生港……正在成为新的枢纽节点。
纵观多年中美交锋,美方一系列“遏制策略”反而屡成中国突破封锁、自主升级的催化剂。从芯片到航运,从科技到贸易,中国不仅没有被打压下去,反而在压力中构建出更具韧性的平行体系。
这场博弈揭示的不仅是政策的失败,更是一种时代的反转:谁试图用高墙阻挡浪潮,谁就终将被浪潮绕过。而当贸易开始选择新的流向,旧日的枢纽,终将成为孤岛。
股票配资门户是什么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